东粤网

您好,欢迎访问东粤网!

让书像书,才有可能抵抗被时代取代-来自柔与韧读书会​

2023-04-08 19:12分类: 观察 阅读:

 

你好哇,书友。

前段时间,小冰老师和小鹅通COO饼哥连线,共同探讨「图书出版行业如何进行数字转型」,有1万多行业伙伴和书友观看。

微信图片_20230408191348.jpg

如果公司是一条鱼,那行业就是水域。

柔与韧作为一家创新型阅读机构,也希望能够用自己实践经验推动行业发展。

以下是两位老师直播内容的精华整理。

愿,水大鱼大。


读书是一个传统,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行业。

这个行业比较猛烈、迅速、深刻的变化,都是最近这十几年发生的。而产生这些变化的底层原因,还是技术驱动

不说传统媒体,就新媒体而言,我们从图文时代到视听时代,再到以chatGTP等应用主导的智媒时代,其实也就是这么几年的事情。

在这个底层认知下我们再去思考「行业的痛点」,可以分成这几个层面去思考——

从社会层面上来看,整个社会都在发生结构性变化。

在今天,任何一家公司、一个机构、一个组织的「数字化转型」都不能说是一种选择,而是一种不得不选择。

行业里很多机构的“媒介底层思路”还没有完全转换过来,对现在的传播生态、格局理解得不透彻,换句话说,可能从业务逻辑起点开始就有问题。

从行业角度来看,不得不说,当下内容生态离“文化繁荣”确实还有一定的距离,平台经济的算法驱动模式,导致大量流量号、营销号挤压优质内容空间,IP模版化、套路化,有温度的情感传播匮乏。

另外人才方面也是一个痛点,目前的整个上下游的产业化属于被技术冲击,打散又重组的状态,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

图书出版、文化传播、教育是相通的,都属于入行的门槛不高,但真正做出些名堂很难,愿意踏实修炼内功,聚焦内容和产品本身的还是少数。


虽然刚刚说了很多行业痛点,但“危中有机”,还是有很多可以深耕的方向。

2023年社群化依然是很大趋势。

不管是用何种媒介宣发,直播、短视频还是图文、播客,都一定要把精准、优质的内容作为聚集入口,侧重温度、真诚,颗粒度和毛边感的IP打造,把“人”本身作为注意力焦点,把精准用户沉淀到微信上。

其次是观察现在社会文化的变化风向,比如女性主义抬头和小众文化大众化等现象。

再比如疫情结束之后,围炉煮茶、露营、飞盘、逛寺院、吃烧烤这种极具传播性的社交活动,变成一种用户可以对外策展自己理想生活的抓手,这背后就隐藏了「某种理想人群生活理念、生活方式打造」的红利。

「深度精读」和「跨界解析」这两个内容方向也很不错。

从15年知识付费兴起,到现在已经8年了,走到了下半场,用户也在进化,越来越受传一体、产消一体、学创一体

现在刚入场,或者说亟待转型的机构,还是要沿着深、精、多元、丰富这个内容战略去走。

另外还有一些机会,不一定适合每个公司,有一些操作门槛,不过如果能做成也是很好的护城河和壁垒。

比如PGC和UGC的深度共创、内容众筹,再比如和实体零售相结合,做“知识直播间”、“知识电商”,还有运作一些社会资本,如果叠加“文化”这个概念,很多商业都可以重新再做一遍。

另外B端也有很多可以嫁接的业务,比如行业、企业家KOL的打造,还有企业线上、线下茶书房的搭建等等。

多一点创新和想象力,其实处处都是机会。


多很多传统出版行业,或者从建制化集团出来创业的伙伴,其实大家真的非常非常优秀,有很扎实的专业功底。

可以切入的方向我们已经回答过了。

有些人迷茫可能是因为顺序搞反了,应该是先理清外部趋势,再去套自己可以做什么、擅长做什么,也许「从外到内」的思考,会豁然开朗。

另外还有一些实用的小技巧,比如如果你不知道做什么,就先去问你能找到的50-100个人,逐一去采访他们,采访他们眼中的你擅长什么。

需要注意的是,最好还是花些时间,补充下当下比较热门的新媒体方法论和实操技巧,迭代一下自己的知识结构,避免“刻舟求剑”。

胆子可以大一点,不用什么都准备好了再出发,完全可以一边起飞,一边组装飞机。

最后特别想要提的一个点是,形象还是很重要的,人设不要油腻和刻薄,最好干净、年轻态,有点永远蓬勃的少年感。


先说结论——

必须要建立。

现在已经从“产融时代”到“产媒时代”了,特别是读书品类,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,想要快速起步、稳定发展,品牌都是必须要建立的。

从最早入场的时候,就要有所规划,甚至是规划的第一个环节。

如果是小白的话,可以从自己的名字开始,建立个人品牌是相对容易的。如果有一定积累和规模的话,可以走品牌+创始人IP+品牌KOL路线

在未来,一家好的公司应该是一家内容公司,一家教育公司以及一家传媒公司



答案是——

都得抓。

说实话,现在普通人起步比几年前还是要难很多的。

真要走这条路,做出点事情,需要化身六边形战士。什么技术、产品、运营、营销、经营都要懂一些,文案、PPT制作、写作、剪辑、作图都要会。

相比之下,因为预判到要做这些准备,反而心力、体力更重要。

另外策略也很关键,最好的策略是平台策略,不管大平台、小平台,先锁定1-2个,也不要太多,遇到最佳机会,就全力以赴攻克一个。

核心一句话,产品是1,流量就是给1后面不断的添加无数的000000,但不能失去这个1。



对很多人来说,阅读并不是刚需,只是一种爱好,甚至是启动成本有些高的爱好。

但是,社交是刚需。

所以读书社群的本质,就是用阅读创造货币。

也就是「以书为媒,与人做链接」

另外,读书、买书、把书读完其实三件事情,读书和“希望别人感觉到我在读书”也截然不同。每一个细分,都以植入社交和对应的产品,展开一个新的商业场景。

提供四种解题思路:

1、聚焦

一个人群、一个品类、一个独特销售卖点。然后连点成线。

2、做深

与其去大浪淘沙博最大公约数机会点,不如去挖水源,挖出一条纵深很长的河流

3、做穿

与其和一大群人蜻蜓点水交流,不如找一群爱你的人相伴到老。

4、打透

为这群人打造3倍好体验的产品体验,附着精神属性,不要害怕定高价,但要确定他们愿意为这个价格买单。

这是一个蛮基础的问题。互联网产品打造其实有蛮多方法论的,这些内容也很容易学到。

所以常规要点就不展开说了。

可能有几个点,大家可以多留心一下。

第一、“颜值即正义”

不管是个人还是产品,最好多一些卖相,多花一些心思和经费在设计上,没事看不见的竞争力,“看上去不错”这一点,就可以秒杀很多人,要知道互联网上的产品,很多时候比得就是有没有怦然心动、crush到的那一下。

第二、不一定要执着于改变用户的认知

其实教育用户的成本是非常非常高的,可能用户还没有被养成,你自己就先活不下去了。反而,做“用户已选择的需求、更物美价廉的替代品”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策略。

第三、通过有温度、真实感强的IP去构建信任

最好这个IP本身就是这个产品的受益者,或者这个产品的创作者,多去思考产品和IP本身的强关联,是一体两面还是各说各话,这个match非常重要。

真正的落脚点和着眼点,还是应该在人的身上。

很多人在流量的时候,喜欢以书为入口,比如共读某某书。

这个不是不行,但把书读完并不是这个社群最终目的,人的成长才是,把书读完只是一种手段。

所以稀缺的读书社群,应该是以「用户成长为中心」。

在社群内部可以有共读、课程、活动等各种形式,核心应该是给社群里的用户设计出一条“英雄之旅”。可以试想出用户在起始A点是什么状态,在终点B点上有什么状态,在两条路线之间,去用心设置该如何实现。

社群之所以有价值,是因为日积月累的时间里,用户对这个社群产生了共情,并赋予了联想和意义。

这里有个误区,其实“读书会”是一个非常丰富、复杂的产品形态。

而且它最好起到一个沉淀作用,不管是沉淀用户和沉淀品牌声量,都属于整个链条里很后端的业务形态。

可能需要动用一整个公司资源,所以并不适合做引流产品。

特别要思考的是,现在的流量环境是否还和之前一样去做“引流”产品,在这个点上我们持有保留态度。可能更建议直接去做一些相对完整的项目,在私域里去做更丝滑的产品和服务。

真正的价值是在与用户结成新的生态化组织关系

我们的想象空间是与客户共创面向未来的不仅是“归属性商业”,而是真正意义上的“协同性”高维商业模式。


电子书居多,当然这里面包含了很大一批网文读者。

但读纸质书的人也会比我们以为和想象得多很多。

曾经,一个著名观点是,等到“00后”、那些读电子书长大的“数码原住民”成人,就是真正可以宣告“纸书已死”的时代,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。

纸质书非但没有走向消亡,并且激发了新一轮对于其生存逻辑的讨论与思考。

曾经,看着纸质地图长大的60后一代,看书更喜欢掌握每段文字的位置感,摊开纸质书,像悬浮在地图之上俯瞰。

然而浸润在电子书中长大的年轻一代,对于他们来说或许了解地理全貌不再那么重要,“前方怎么走”才是惯性思维

常以为媒介只是改变了我们阅读的习惯,殊不知也已重新塑造了两代人的思维方式。

拥有触感、重量、气味、特质的纸质书,构成了实体生活的一部分

作为一种实体的存在,纸质书占据着空间,从购入、借阅到收纳、转卖都伴随着空间流转,其背后内含着行动、故事与记忆。

纸质书的阅读,更多地介入了我们的感官,勾连着独特的身体性。

正如电影院未曾在流媒体的冲击下消亡,纸质书亦然,它不仅没有销声匿迹,反而在装帧、排版,以及与技术的结合上自我革新。技术是生活的补充,而生活永远充满活力。让技术服务于我们,而不是让我们被技术所定义。

作为阅读者,我们试图对纸质书的魅力做一番申辩,这既是对自己阅读生涯的一种回溯,也在构思着它未来可能的样态。

我们认为,纸质书不可替代,因为现实不会被虚拟打败。

作为读书行业,更重要的使命不仅是创造利润,更是创造读者。

欢迎关注   柔与韧读书会




郑重声明: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东粤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!

上一篇:云仓酒庄独家冠名的《国潮影响力颁奖典礼》圆满成功

下一篇:火山引擎云产品性能强劲,,支持万卡级大模型训练

相关推荐

关注我们

    东粤网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