减税降费成绩单:一年省了4万亿元|2022中国经济年报
张智/文
“说破千言万语,不如干成实事一桩。”2022年,高达4万亿元的减税降费,成了贯穿全年的财政“主旋律”。
在3月的全国两会上,来自民间的声音上达天听,一位企业家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反映,相比减税降费和投资等其他措施,退税来得最快、来得最好,相当于直接给企业家发现金、增加现金流。自此,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增值税留底退税政策铿锵落地,总规模约2.4万亿元,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预计超过4万亿元。
“力度空前!”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总结政策时,用了这样四个字来表述。
从新的减税缓税政策开始,到5月份将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铺开、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,再到8月开始实施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续缓缴部分税费、支持企业创新阶段性减税等税费支持政策,9月进一步延长制造业缓税补缴期限,加力助企纾困……今年以来,减税缓税政策不断加码,步步扩围,大大缓解了企业现金流的压力,有效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。
不仅如此,为保障经济正常运转,许宏才表示,今年,我国税费支持政策精准施策,财税政策能出尽出,留抵退税早退快退,专项债券早发快用,各项政策措施有条不紊一一落实。特别是针对中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和特殊困难行业的减税力度,阶段性降低和缓缴社会保险费,对拉动经济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“预计2023年,减税降费仍将是主要措施,这有利于保住市场主体,保住就业。”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、中国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表示。
4万亿元减税降费落地
近年来,减税降费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。
2013年至2021年,全国共新增减税降费8.8万亿元,有力支持了市场主体轻装上阵、加快发展。同时,我国宏观税负从2012年的18.7%降至2021年的15.1%。但与此同时,我国财政收入却从2013年的11万亿元,上涨到2021年的20多万亿元,增加了近一倍。
为了给企业纾困,2022年,减税降费政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呈现,不但内容新、重点多,特点也十分突出。
以增值税留抵退税为例,今年不仅退付增量留抵税额,还一次性退还以前年度结存的进项增值税,同时,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的政策范围,扩大至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13个行业,减免小微企业“六税两费”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%提高到100%等优惠政策同步施行,构建了“退、免、扣、减、缓”全方位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体系。
“今年的减税降费政策密集且有针对性,无论是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财税、金融支持力度,还是继续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、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,都有力的提振了市场信心,让企业更有底气去提升竞争力、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挑战。”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总经理陈丽芬表示。
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是今年的最大亮点,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,提高了抗风险能力。税务总局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11月10日,全国已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约2.3万亿元,超过去年全年退税规模的3.5倍。 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减轻了企业资金压力,促进企业经营加快恢复,推动经济新动能加速成长,对稳定宏观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其中,制造业、交通运输业和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、建筑业等受益明显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税费支持政策不仅力度大,而且方式更加多元,除了常规的减税降费外,还包括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、缓税、缓费。另外,税费支持政策更加精准,主要针对制造业、中小微企业这类事关高质量发展和就业规模带动效应明显的领域。
12月9日,李克强指出,中国实施宏观政策,首先是保市场主体,因为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在疫情冲击下有些方面的困难比2020年还大。我们主要运用前几年结存的储备政策工具,通过减税降费、退税缓税缓费等帮扶市场主体,今年规模预计超过4万亿元。
明年财政政策继续发力
当前,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三重压力,减税降费政策是有效的“减压阀”。今年以来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,充分体现了宏观政策稳增长、稳预期的决心。
事实上,从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会议来看,2023年,财政政策仍是相对积极的一年,财政前置和准财政工具发力仍然不变。
12月6日,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提出,“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,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”。中央经济会议则指出,明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。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,优化组合赤字、专项债、贴息等工具,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。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,推动财力下沉,做好基层保基本民生、保工资、保运转工作。
在楼继伟看来,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,因此,各项措施也要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,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要更加优化,同时,需要面对中长期问题,与质的有效提升合力推进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建议,要以底线思维推演明年财政收支预算和政策的安排,统筹做好跨年的政策接续。到明年一季度财政政策的力度不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,同时,为应对未来的突发事件和可能的困难预留足够的财政空间,决不能用足用尽当年的财政能量。
在楼继伟看来,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增效,减税降费仍应作为主要措施,同时,要优化支出政策,地方赤字也可适当增加。
“今年针对小微企业、个体户、接触性服务业减免房租政策非常必要,但受财政能力所限,补贴力度不足。明年要补上短板,还可以考虑增加补贴范围,比如对水电燃气等补贴。这需要靠中央财政增加经常性开支,一部分可以通过财政直达机制,让地方政府执行。另一部分则可以直达纾困对象。采取的工具可以是阶段性发放消费券。可以通过税收、社保基金缴纳数据,来区分出需要纾困的对象。”楼继伟表示。
许宏才也公开表示,受国际国内形势影响,2023年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仍将面临困难,对于现行减税降费、退税缓税等措施,要根据实际情况,该延续的延续,该优化的优化,突出对中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,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创新能力。
赤字方面,地方赤字也可适当增加,按法律规定由地方一般债弥补,只能用于资本性支出。地方专项债不必纳入赤字,但必须用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投资项目,考虑到这类项目已经不多,地方专项债的限额可以适当增加,其中一部分可以继续用于化解地方隐性债务存量。
“总体上看,全国一般预算赤字需要增加,主要用于增加经常性支出,赤字率也需要提高,可能需要提高到3%以上。”楼继伟表示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从近些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来看,2016年和2019年同样有财政政策“加力”的表述,这两年财政赤字率较上一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,而赤字率提高,赤字规模的增加,使得财政支出规模增加,这正是积极财政政策“加力”的体现之一。
随着新增专项债规模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,今年实际发行规模更是首次突破4万亿元,地方政府债务率也水涨船高,今年已经接近120%警戒线,预计明年专项债规模依然维持在高位。市场预计明年新增专项债规模可能在3.6万亿元至4万亿元左右。
许宏才表示,明年要加强资源统筹,集中财力办大事,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,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确定财政赤字规模,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,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提供财力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