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访孟晓苏:理解网友愿望,我一直在为低收入群体说话,可以考虑让租房者“租金抵房款”实现买房
近日,被称为“中国保障房之父”的知名学者孟晓苏登上热搜,原因是他在公开接受视频采访中的几句话,引发不少网友质疑。1月11日,孟晓苏在接受《华夏时报》记者专访时表示,质疑者没有找准对象,他其实一直在为低收入群体说话。
孟晓苏说,“经济低迷造成裁员、减薪、下岗,低收入群体哪有多少购房能力?我是鼓励有支付能力的居民买房,而非低收入群体。”
孟晓苏认为,“租购并举”的涵义不能简单理解,租房和买房也可以连通。像房改制度照顾老职工买房那样照顾低收入家庭,让居住租赁型保障房的人能够买下这套房,甚至可以考虑用租金抵房款。
此外,孟晓苏认为,拉动中国GDP的重任还将落在房地产发展的肩上。目前,佛山等城市已宣布全面取消限购。孟晓苏提出,“佛山带动不了全国,还是要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带头,带动全国楼市复苏。”
“一直在为低收入群体说话”
孟晓苏最近登上热搜,起因于采访他视频的一小段节录被发布,引发了不少网友质疑。这几句话是,“去年中国居民存款又增加了15万亿,如果拿出其中三分之一去买房,中国经济不就恢复了吗?”1月11日,孟晓苏在接受《华夏时报》记者采访时,详细介绍了他在“南方财富峰会”上再次呼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发言内容。
“本来我就不主张让低收入群体去买商品房,而是要为他们提供保障房。现在住房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,我还要不断努力呼吁。我一直是在为低收入群体说话的。”孟晓苏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说。
孟晓苏表示,这三年疫情中,最困苦的就是低收入家庭。裁员、降薪后也要养家糊口,而且楼市低迷会加重经济下行压力。在这种情况下,尽快启动楼市才能让经济重新活跃,也能让低收入群体受益。
面对网友反映出来的意见,孟晓苏表示理解。他对记者说,“希望有更多人关注低收入群体,倾听他们的呼声。经济恢复与发展不能再耽误了。”
关于“拿出存款增长的三分之一”去买房,孟晓苏认为,去年居民存款多存了15万亿元,前年多存10万亿元,增加的5万亿元存款正好是15万亿元的三分之一。而这5万亿元存款本该在楼市,可由于新冠疫情叠加其他因素,让有支付能力的居民缺乏购房信心,以致于楼市丢失了这5万亿元的购买力。
孟晓苏微信朋友圈截图
孟晓苏认为,如果能激发丢失的5万亿元购买力,对于中国楼市意义重大,对中国经济也有积极意义。他强调,“这5万亿元主要是存钱人的钱,他们有支付能力。”另外,他认为,有钱有需求的群体,购房需求减退,结果导致楼市低迷,企业与经济陷入困境。
孟晓苏认为,居民存款增加的那5万亿元,或者说楼市缺失的那5万亿元,如果能回到楼市,不光能促进经济、拉动就业和相关产业,也能让低收入者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,而这才是让经济慢慢起步的办法。孟晓苏说,“我呼吁就是为了百姓,包括政策支持有钱人买房,也是为了普罗大众。”
记者看到,央行最新数据显示,2022年,我国人民币存款中的居民存款增加17.84万亿元,而2021年全年居民存款多增加9.9万亿元。其实2022年增加的存款额比15万亿元要更大。
记者了解到,孟晓苏曾担任房改课题组组长,参与制定了“市场供应商品房,政府提供廉租房”的方针。2022年7月孟晓苏曾公开表示,“低收入群众并不是盼着别人的房价跌,而是希望政府和社会能为他们提供低价的保障房,包括产权型和租赁型。现在保障房建设不足,必须大力推进。”
城市里享受住房保障的家庭应占到50%
2022年的国务院工作报告中,第一次提出房地产市场“探索新的发展模式”。这一概念令人瞩目,同时也具有信号意义。这标志着我国房地产市场从量变到质变,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。
如何理解房地产发展新模式?孟晓苏认为,就是“住房双轨制”和“租购并举”。“住房双轨制”就是为一部分人群提供保障性住房,为另一部分人群提供商品性住房,两种体制并行的一种住房体系。
记者注意到,早在2013年,时任住建部领导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“双轨制”。不过,孟晓苏认为,目前住房双轨制仍然被忽视。此外,关于租购并举,孟晓苏分析,保障房中也有保障性租赁住房,也有保障性产权房,也是“租购并举”。
“我的观点是,租的房和买的房是可以连通的。”孟晓苏对记者说,“租房的老百姓,包括廉租房的老百姓,可以在几年之后买下这套房子。我一直主张,城市里要享受住房保障政策照顾的家庭,应该占到50%。”
孟晓苏说,“房改只照顾原来的老职工,现在的年轻人家庭和新市民家庭如果不能享受一次房改政策,那是不公平的。”
1994年,国务院发文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,中国城镇住房由从前的单位分配转化为市场经济,这时出现了“房改房”(也叫“已购公有住房”)。简单来说,就是城镇职工按照成本价或者标准价购买的已建公有住房。
孟晓苏对记者表示,就像房改房一样,当年就允许职工购买公有住房,这样各个单位持有房屋的压力也同步减轻。所以,“租房”和“购房”能够相连通,这才叫“并举”,而不是说租赁房一辈子就是租赁房,产权房永远就是产权房。
孟晓苏认为,租购并举的内涵不能理解得简单化。“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尝试,就是‘租金顶房价’。租客交了租金,买房时把租金减去。既然照顾低收入者,你就要照顾到位。”孟晓苏说,“以前(房改房)有老职工的工龄补贴,也叫‘工龄折扣’,实际上也可以将这理解成租客多年租房的一种折扣。”
孟晓苏表示,当年的房改就让老职工因为一套房而走上了“共同富裕”的步伐,别人买房100万,老职工买房只要两三万。多年后,这套房子涨到1000万,老职工的房子也涨到了1000万,这不就“共同富裕”了吗?
中国家庭金融调查(CHFS)和美国消费者金融调查(SCF)公布的数据显示,中国家庭的房产在总资产中占比高达69%,北京和上海则高达85%。孟晓苏认为,如果没有房改,许多城市家庭就没有60%或以上的资产。
呼吁取消限购从北上广深开始
中指院数据显示,2022年全国超300省市(县)出台政策逾千条,政策优化频次达近年峰值。其中,调整限购、限售、限贷、限价成为各地政策重点。孟晓苏认为,政策虽然都是好政策,但都是“帮忙政策”,而非“核心政策”。
什么才是核心政策?孟晓苏直言:取消限购、限贷,直接启动楼市。他分析,虽然去年出台了许多利好政策,但居民没有购房意愿,即使贷款利率降低,居民依然不乐意购房。不少企业也陷入困境,失去了贷款条件。他表示,“前期的打压政策太狠,现在救市如果太瞻前顾后,就没办法办成事。”
2022年12月,佛山宣布全面取消限购。孟晓苏认为,“佛山带动不了全国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如果不带头,全国楼市起不来。”记者注意到,除孟晓苏以外,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也呼吁取消限购。
近期,住建部提出,对于购买第一套住房的要大力支持;购买第二套住房的,要合理支持;购买三套以上住房的,原则上不支持。
孟晓苏则认为,应该大力刺激改善型购房群体而非购买第一套房的刚需群体。他认为,刚需群体购买第一套房,多是基于经济压力才不能购买,所以刺激刚需群体难度较大。另外,他认为购买第三套房和“房住不炒”并不矛盾,第三套房可能是用来“住”的。
2022年12月,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提出“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”。孟晓苏认为,拉动我国GDP的重任最终仍要落在房地产这个支柱产业的肩上。
最新更新
- 最高院出手了!超级利好购房者,倒逼银行加强对房企的监督
- 租金下跌、净吸纳量环比下降55%,深圳一季度写字楼市场仍处于恢复状态
- 揽金近519亿元!上海首场集中供地收官,机构预计住宅市场将继续回温
- 楼宇自控大规模推行难点在哪?美控:楼控不是赚快钱的行业,需要建立国产新生态
- 广州土拍运气爆棚斩获热门地块,华润联合体当场被疑“黑幕”,官方:摇号有效
- 雄安6年现代化城市雏形已现,未来河北将承担环京、环雄双重外溢楼市需求?
- 深圳终于对二手房参考价“下手”了!有中介平台连夜调整成挂牌价,后又关闭系统等通知
- 融创中国走出谷底:公司境外债务重组实质性完成,股价大涨近15%
- “新市民”回归,一季度重点城市租赁市场升温,5月毕业季或迎新租赁高潮
- 保租房REITs数量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充,住房租赁“金融化”已成趋势
推荐阅读
- 47套“宝能城”豪宅全部流拍,“宝能系”流动性危机仍难解
- 三亚酒店均价1553元/晚创全国首贵,造了10年的茅台度假村“七连罚”后趁火开业
- 政策“轰炸”下,房企去年底融资规模小幅翘尾,红线边缘及出险房企融资困境仍严峻
- 北京二手房挂牌量缩回十万套以内,元旦前后成交量明显回升,有业主开始涨价了
- 2023年上海集中式长租公寓存量或将大增超8成,物流地产迎来复苏
- 专访孟晓苏:理解网友愿望,我一直在为低收入群体说话,可以考虑让租房者“租金抵房款”实现买房
- 马光远:稳地产是稳经济当务之急,楼市限购已经没有必要了
- 浙系房企伟星置业闯进拿地20强,靠频繁股权质押输血,扩储资金是否可持续?
- 北京写字楼空置率创13年来新高,互联网产业收缩致中关村冷清
- “租后返租”新套路:30万元租房10年可“净赚45万元”,有老人“一次租十套”,律师提示风险|调查
猜你喜欢
- 雄安6年现代化城市雏形已现,未来河北将承担环京、环雄双重外溢楼市需求?
- 租金下跌、净吸纳量环比下降55%,深圳一季度写字楼市场仍处于恢复状态
- 北京二手房挂牌量缩回十万套以内,元旦前后成交量明显回升,有业主开始涨价了
- 房地产暖风频吹:全国提振楼市政策超千条,银行向房企授信总额度超4.8万亿元 | 2022中国经济
- 北京写字楼空置率创13年来新高,互联网产业收缩致中关村冷清
- 《2022年餐饮住宿行业十大热点》首发
- 乐峰赤壁连续亏损,投资方乾景园林大手笔豁免其应收款,如此“关爱”遭上交所质疑利益输送
- 央行、银保监会:新房价格连降3个月的城市,可放宽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|快讯
- 攻坚“保交楼”:近40个省市出台保交楼举措,数千亿保交楼资金落位到项目 | 2022中国经济年报
- 整体薄利“创新”求生,酒店进入存量资产改造高峰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