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和浩特市回民区:文化惠民点亮群众多彩生活
在西乌素图村“回”空间——乌素图创意展示中心里,领略艺术带给人的美感;在莫尼山非遗小镇,感受非遗文化;在家门口的“百姓大舞台”上,沉浸式体验一回当演员的乐趣;在公益性惠民演出中,为地道的家乡戏喝彩……
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,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。近年来,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,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,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,努力满足人民多样化、多层次、多方面的文化需求,推动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跨上新台阶,让群众乐享文化发展成果。
国庆节前夕,在回民区海西路办事处青山社区,由社区居民组成的群众艺术队为辖区群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文化盛宴”。演出在一组民族舞蹈中拉开帷幕,各类独具民族特色的节目相继登台,现场居民高兴地说:“现在我们的日子可滋润了,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的文艺演出,生活真是多姿多彩。”
“红日升在东方,其大道满霞光……”在回民区攸攸板镇额济纳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,由社区居民组成的合唱团首场公开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。社区合唱团的开设,以音乐为纽带,将众多热爱歌唱的居民朋友聚集在一起,让他们在歌声中找到快乐、找到归属感,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积极响应和支持。
“抬手、转圈、踢腿……”9月28日下午,走进总面积1580平方米回民区文化馆,非遗展厅、小剧场、舞蹈和声乐排练室、棋牌室、书画摄影室、健身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,舞蹈队的阿姨们正在专注地排练舞蹈。这支由居民自发组建的文艺队伍,早已是社区各类演出的“常驻嘉宾”。“每周我们都会集中排练,文化艺术馆专业的舞蹈老师为我们授课,我们提高可快了!”参加排练的王阿姨说。
为加强文化惠民工作力度,对接群众文化需求,回民区一方面通过加大优秀文艺群体、社区文艺骨干的培训力度,建立了一大批活跃在社区基层的文化队伍。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,形成了以区文化馆、图书馆等区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核心,镇级公共文体设施为枢纽,村级基层文体设施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体服务网络。同时,以传承文化为抓手,由多家单位组建了“草原综合志愿服务轻骑兵”小分队,通过“乌兰牧骑+”的方式,深入基层开展文艺演出、文化辅导、医疗服务等综合志愿服务活动,深度发掘社区党建、服务、群众精神文化需求、品德修养和共驻共建等工作所包含的文化元素。不少社区还自发地组建起了舞蹈队、合唱队、书法、二人台等文艺小团体,打造社区文化家园,增添社区的文化底蕴。
为了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走进千家万户、来到群众身边,回民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、文艺下基层、文化讲座、戏剧演出、非遗展演、影片放映、全民读书月等活动,持续深耕“百姓大舞台”文化品牌,为邻里群众在“家门口”送上“文化大餐”,不断满足市民群众美好公共文化需求。同时,以文化艺术馆为主阵地,面向基层、面向广大文艺骨干和群众,开展声乐、舞蹈、书法、美术、民歌、非遗、广场舞等一系列公益性艺术类培训,针对性地推进艺术普及和修养提升,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,厚植基层文艺团队发展壮大的土壤,将文化艺术的种子带去了基层,为公共文化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注入了创新活力。
截至目前,回民区共建成8个文化站,65个文化活动中心。 全区有各类群众健身队伍40余支,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站、所)融合建设,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平台,打造了回民区文化品牌。文化场馆年接待群众1.4万人次,开展文化文艺志愿服务40余场,服务3万余人次。开办全民艺术普及培训班108个课时,免费培训140人次,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高质量文化演出的愿望,群众文化实现多点开花。
免费书屋里,居民手捧书籍细细品读;文化广场上,群众舞步翩翩、歌声飞扬;文艺演出中,演员身姿优美、尽展才艺……从“送文化”到“种文化”,从完善基础设施到开展多彩文化惠民活动,从建设农家书屋到传承非遗文化,一个个深挖回民区文化特色,具备多元、跨业态等功能服务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逐渐走进回民区人的视野;一场场常态化开展、生动接地气的文化活动让人目不暇接。如今在回民区,缤纷多彩的文化活动延伸到城市的每个角落,塑造了城市气质,更滋养了百姓幸福生活。
让文化植根基层、服务基层。下一步,回民区将以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为导向,坚定文化自信,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、均等化,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、产业、教育融合发展,通过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,将优秀的文化食粮送到群众家门口,提升居民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,让文化建设成果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真正实现文化惠民“花开四季”。